No.032《方廣大莊嚴經》

posted in: 佛法經典 | 0

(梵Lalitavistara,藏H!phags-pargya-cher-rol-pa shes-bya-ba theg-pa chen-poh!I mdo)
 

十二卷。唐•地婆訶羅譯。又稱《神通遊戲經》、《大莊嚴經》。收在《大正藏》第三冊。主要敘述釋尊從兜率天宮下,至初轉法輪之間的一些事蹟。亦即本經是依據大乘思想,因應佛身觀之發展而形成的佛傳。
 

全經十二卷分二十七品,此與現存梵本《Lalitavistara》二十七品,大體上頗為一致,而被視為本經異譯的西晉•竺法護譯《普曜經》,則有八卷三十品。兩者之間或存或缺,略有差異。
 

關於本經中的大乘思想以及與其他經典的關係,玆分數點,略述如次︰

(1)從本經談到『五十二種善根』、『四十分位』、『十地究竟』等理趣,可以看出本經與華嚴思想有關。又,〈詣菩提場品〉中,謂菩薩東向,結跏趺坐於菩提樹下,入方廣神通遊戲大嚴定時,現身坐於無量菩薩及諸天人眾所供八萬四千獅子座上,一一身上皆具眾妙相好莊嚴。一切菩薩及諸天人皆謂菩薩獨坐其座雲雲。與此相同的描述,也曾出現在姚秦•鳩摩羅什譯《首楞嚴三昧經》中,而這正是極其明顯的華嚴色彩。此外,〈成正覺品〉中有『如來藏』、『清淨法界』之語。此中之『如來藏』,雖未必有『真如如來藏』之意,然其與如來藏思想之經典有關,則是可以確知的。
 

(2)本經的〈大梵天王勸請品〉將上、中、下等三根分為邪定、正定、不定等三聚。亦即佛初成正覺後,作是思惟︰佛所證法甚深,眾生難解,是故應默然而住。時,梵天知如來默然之旨,乃往詣佛所,勸轉法輪。世尊遂以佛眼觀諸眾生,知彼等有邪定、正定、不定等三種根機。邪定聚之眾生,不論佛說不說法,皆不能畢竟了知法。正定聚眾生,不論佛說不說法,皆能了知法。至於不定聚眾生,則是佛若說法則能了知,佛若不說法則不能了知。因此,佛為此不定聚眾生起大悲心,接受梵天之請而轉法輪。此三聚思想,亦出現於《大智度論》書中。其後被吸收入瑜伽唯識系統中,成為五性各別思想之根據。
 

(3)本經〈入天祠品〉中『芥子並須彌,牛跡方溟海,日月對螢火,豈足以為倫』的譬喻,在《維摩經》〈弟子品〉及〈不思議品〉也曾述及。而〈轉法輪品〉中的『一切眾生隨類各解』,則猶如《維摩經》〈佛國品〉中的『眾生隨類各得解』。『會真如,同法性,等實際』相當於《維摩經》〈弟子品〉的『法性』、『如』、『實際』。此外,〈轉法輪品〉中的『性惟是一,入於諸法,是為不二』以及『言語路斷,心行處滅』等,完全是維摩默不二之心境。因此,可以說《維摩經》的思想最接近本經,也給予最多的影響。
 

關於本經的經名,其所以稱為『大莊嚴』或『神通遊戲』,這是因為梵文『lalita』,即含有『遊戲』與『神通』兩種意思。因此,本經的序品,兼取二意,而稱此為『方廣神通遊戲大莊嚴法門』。至於本經之異譯所以稱為《普曜經》,則應是取其『莊嚴』之意而成的。
 

本經流傳頗廣。爪哇波羅浮屠(Boro-Budur)的佛傳雕畫、我國南京棲霞寺舍利塔基壇的釋迦八相圖,都是根據本經的內容所繪成。關於本經之傳譯,據《大週刊定眾經目錄》卷一〈大乘單譯經目〉所述,本經於唐•垂拱元年(685)在西京西太原寺歸寧院譯出。然《開元釋教錄》卷九則載永淳二年(683)九月十五日於歸寧院譯訖。該錄且謂此經總有四譯,即(1)《出三藏記集》卷四〈失譯雜經錄〉所載蜀〈普耀經〉八卷(闕);(2)西晉•竺法護譯《普曜經》八卷;(3)《出三藏記集》卷二所載,宋•智嚴、寶雲共譯的《普耀經》六卷(闕);(4)唐•地婆訶羅譯《方廣大莊嚴經》十二卷。本經的藏譯本,與梵本一樣,有二十七品,章句與本經大抵相同,僅闕〈轉法輪品〉的後半。另有密特拉(RajendralalaMitra)的英譯本,佛庫(P.E. Foucaux)的法譯本。

 

 

發佈留言

這個網站採用 Akismet 服務減少垃圾留言。進一步了解 Akismet 如何處理網站訪客的留言資料