No.031《淨土三經》-2

posted in: 佛法經典 | 0

佛說觀無量壽佛經

《佛說觀無量壽佛經》,又稱《觀極樂國土無量壽佛觀世音菩薩大勢至菩薩》、《淨除業障生諸佛前》、《無量壽觀經》、《觀無量壽經》、《無量壽經》、《十六觀經》,略稱《觀經》。一卷。劉宋□良耶舍譯。師西域人,劉宋時代的譯經家。博通阿毗曇、律部,尤精禪觀,常以三昧正受傳化諸國。劉宋文帝元嘉(424-453)初年,赴建業,居於鍾山的道林精舍,譯出《觀無量壽佛經》、《觀藥王藥上二菩薩經》。元嘉十九年,西游岷蜀,處處弘道,禪徒群聚。後還江陵,未久示寂,世壽六十。
 

本經是淨土三經之一,是說觀想彌陀、觀音、勢至等三聖及極樂淨土莊嚴的方法。又於十六觀中,第九阿彌陀佛真身觀是最重要的觀行,因此,經名亦依之而立。全經內容主要敘述佛陀應韋提希夫人所請,示現西方極樂淨土,並爲說修三福、十六觀是往生西方極樂世界的方法。
 

 一、本經緣起

佛世時,王舍城的阿闍世王隨順調達惡友的教法,幽禁父王頻婆娑羅王於七重室內,王母韋提希夫人恭敬大王,每日澡浴清淨,以酥蜜和麥少塗身,諸瓔珞中盛葡萄漿,密以上王;又目犍連日日至王所,授王八戒,佛陀亦派遣富樓那爲王說法。因此,頻婆娑羅王雖被囚禁日久而未死。一日,此事爲阿闍世王察覺,怒將夫人閉置深宮,不令複出。韋提希夫人被幽閉後,愁憂憔悴,遙禮遠在耆闍崛山中的佛陀,請求佛陀派遣阿難來慰問彼。佛陀知韋提希心之所念,於是至宮中爲其示現諸佛淨妙國土。韋提希夫人於是發願往生極樂世界,佛陀進而爲之廣說往生極樂淨土的三福行及十六觀行。


二、三福行

三福行,是往生極樂淨土者所必修的三種淨業。即:

□世福:孝養父母,奉事師長,慈心不殺,修十善業。

□戒福:受持三歸,具足衆戒,不犯威儀。

□行福:發菩提心,深信因果,讀誦大乘,勸進行者。

此三事,名爲淨業,是過去、未來、現在三世諸佛的淨業正因。


三、十六觀行

十六觀,就是十六種觀法,又名十六觀法、十六想觀、十六正觀、十六觀行。念佛行者由憶念彌陀的身與淨土,得以往生極樂,總其觀行有十六種。即:
 

初觀:是日想觀,又名日觀,日想。正坐西向,諦觀於日,令心堅住,專想不移,見日欲沒,狀如懸鼓。既見日已,閉目開目皆令明瞭,是爲日想。
 

第二觀:是水想觀,又名水觀、水想。想見西方一切皆是大水,見水澄清,亦令明瞭,無分散意。既見水已,當起冰想,見冰映徹,作琉璃想。此想成已,見琉璃地內外映徹,下有金剛七寶金幢,擎琉璃地,其幢八方八楞具足,一一方面百寶所成,一一寶珠有千光明,一一光明八萬四千色,映琉璃地,如億千日不可具見。琉璃地上,以黃金繩雜厠間錯,以七寶界分齊分明,一一寶中有五百色光,其光如花,又似星月,懸處虛空,成光明台,樓閣千萬百寶合成,於台兩邊各有百億花幢無量樂器以爲莊嚴,八種清風,從光明出,鼓此樂器,演說苦、空、無常、無我之音,是爲水想。
 

第三觀:是地想觀,又名地觀、琉璃地觀、地想。水想成已,名爲粗見極樂國地。若得三昧,見彼國地了了分明,不可具說,是爲地想。
 

第四觀:是寶樹觀,又名樹觀、樹想。一一觀之作七重行樹想,一一樹高八千由旬,其諸寶樹,七寶花葉無不具足,一一華葉作益寶色,琉璃色中出金色光,頗梨色中出紅色光,碼瑙色中出硨磲光,硨磲色中出綠真珠光,珊瑚琥珀一切衆寶以爲映飾,妙真珠網彌覆樹上,一一樹上有七重網,一一網間有五百億妙華宮殿,如梵王宮,諸天童子自然在中,一一童子有五百億釋迦毗楞伽摩尼寶以爲瓔珞,其摩尼光照百由旬,猶如和合百億日月,不可具名。衆寶間錯色中上者,此諸寶樹行行相當,葉葉相次,於衆葉間生諸妙花,花上自然有七寶果,一一樹葉,縱廣正等二十五由旬,其葉千色,有百種畫,如天瓔珞,有衆妙華作閻浮檀金色,如旋火輪,宛轉葉間,踴生諸果。如帝釋瓶,有大光明,化成幢幡無量寶蓋,是寶蓋中,映現三千大千世界一切佛事,十方佛國亦於中現。見此樹已,亦當次第一一觀之,觀見樹莖枝葉華果,皆令分明,是爲樹想。
 

第五觀:是寶池觀,又名八功德水想、池觀。極樂國土,有八池水,一一池水七寶所成,其寶柔軟,從如意珠王生,分爲十四支,一一支作七寶色,黃金爲渠,渠下皆以雜色金剛以爲底沙。一一水中有六十億七寶蓮花,一一蓮華團圓正等十二由旬,其摩尼水流注華間,尋樹上下,其聲微妙,演說苦、空、無常、無我諸波羅蜜。複有贊嘆諸佛相好者,從如意珠王踴出金色微妙光明,其光化爲百寶色鳥,和鳴哀雅,常贊念佛、念法、念僧,是爲八功德水想。
 

第六觀:是寶樓觀,又名總觀、總觀想、總想觀。衆寶國土,一一界上有五百億寶樓,其樓閣中有無量諸天,作天伎樂。又有樂器懸處虛空,如天寶幢,不鼓自鳴。此衆音中,皆說念佛、念法、念比丘僧。此想成已,名爲粗見極樂世界寶樹、寶地、寶池,是爲總觀想。
 

第七觀:是華座觀,又名華座想。於七寶地上作蓮花想,令其蓮花一一葉作百寶色,有八萬四千脉,猶如天畫,一一脉有八萬四千光,了了分明,皆令得見。華葉小者,縱廣二百五十由旬。如是蓮華有八萬四千大葉,一一葉間,有百億摩尼珠王,以爲映飾,一一摩尼珠放千光明,其光如蓋,七寶合成,遍覆地上。釋迦毗楞伽摩尼寶以爲其台,此蓮花台,八萬金剛甄叔迦寶,梵摩尼寶妙真珠網,以爲交飾,於其臺上,自然而有四柱寶幢,一一寶幢如百千萬億須彌山,幢上寶縵如夜摩天宮。複有五百億微妙寶珠,以爲映飾,一一寶珠有八萬四千光,一一光作八萬四千異種金色,遍其寶土,處處變化,各作異相,或爲金剛台,或作真珠網,或作雜花雲,於十方面隨意變現,施作佛事,是爲花座想。
 

第八觀:是像觀,又名像想觀、佛菩薩像觀、像想。閉目開目見一寶像如閻浮檀金色,坐彼華上。像既坐已,心眼得開,了了分明,見極樂國七寶莊嚴寶地、寶池、寶樹行列,諸天寶縵彌覆樹上,衆寶羅網滿虛空中,見如此事,極令明瞭,如觀掌中。見此事已,複當更作一大蓮華,在佛左邊,如前蓮華,等無有異。復作一大蓮華,在佛右邊,想一觀世音菩薩像坐在左華座,亦放金光如前無異,想一大勢至菩薩像坐右華座。此想成時,佛菩薩像皆放妙光,其光金色,照諸寶樹,一一樹下亦有三蓮華。諸蓮華上各有一佛二菩薩像,遍滿彼國。此想成時,行者當聞水流、光明,及諸寶樹、鳧雁、鴛鴦皆說妙法,出定入定恒聞妙法。行者所聞,出定之時憶持不舍,令與修多羅合。若不合者,名爲妄想;若與合者,名爲粗想,見極樂世界,是爲像想。
 

第九觀:是真身觀,又名佛觀、佛身觀。無量壽佛身如百千萬億夜摩天閻浮檀金色,佛身高六十萬億那由他恒河沙由旬,眉間白毫右旋,宛轉如五須彌山,佛眼清淨如四大海水,清白分明,身諸毛孔演出光明,如須彌山。彼佛圓光如百億三千大千世界,於圓光中有百萬億那由他恒河沙化佛,一一化佛亦有衆多無數化菩薩以爲侍者。無量壽佛有八萬四千相,一一相中各有八萬四千隨形好,一一好中複有八萬四千光明,一一光明遍照十方世界,念佛衆生攝取不舍。其光相好,及與化佛,不可具說。但當憶想,令心明見,見此事者,即見十方一切諸佛,以見諸佛故,名念佛三昧。作是觀者,名觀一切佛身。以觀佛身故,亦見佛心,諸佛心者,大慈悲是。以無緣慈,攝諸衆生,作此觀者,捨身他世,生諸佛前,得無生忍,是故智者應當系心觀無量壽佛。觀無量壽佛者,從一相好入,但觀眉間白毫,極令明瞭。見眉間白毫相者,八萬四千相好自然當見。見無量壽佛者,即見十方無量諸佛,得見無量諸佛故,諸佛現前受記,是爲遍觀一切色想。
 

第十觀:是觀音觀,又名觀世音觀,觀觀世音菩薩真實色身想。觀觀世音菩薩,此菩薩身長八十億那由他恒河沙由旬,身紫金色,頂有肉髻,項有圓光,各百千由旬。其圓光中有五百化佛,如釋迦牟尼,一一化佛有五百菩薩,無量諸天,以爲侍者。舉身光中,五道衆生,一切色相,皆於中現。頂上毗楞伽摩尼妙寶以爲天冠,其天冠中,有一立化佛,高二十五由旬。觀世音菩薩面如閻浮檀金色,眉間毫相備七寶色,流出八萬四千種光明,一一光明有無量無數百千化佛,一一化佛,無數化菩薩以爲侍者,變現自在,滿十方界,譬如紅蓮花色。有八十億微妙光明以爲瓔珞,其瓔珞中,普現一切諸莊嚴事,手掌作五百億雜蓮華色。手十指端,一一指端有八萬四千畫,猶如印文,一一畫有八萬四千色,一一色有八萬四千光,其光柔軟,普照一切,以此寶手接引衆生。舉足時,足下有千輻輪相,自然化成五百億光明台。下足時,有金剛摩尼花布散一切,莫不彌滿。其餘身相,衆好具足,如佛無益。唯頂上肉髻,及無見頂相,不及世尊,是爲觀觀世音菩薩真實色身想。
 

第十一觀:是勢至觀,又名大勢至觀、觀大勢至色身想。觀大勢至菩薩,此菩薩身量大小亦如觀世音,圓光面各二百二十五由旬,照二百五十由旬,舉身光明照十方國,作紫金色,有緣衆生皆悉得見,但見此菩薩一毛孔光,即見十方無量諸佛淨妙光明,是故號此菩薩名無邊光。以智慧光普照一切,令離三塗,得無上力,是故號此菩薩名大勢至。此菩薩天冠有五百寶蓮華,一一寶華有五百寶台,一一台中,十方諸佛淨國土廣長之相,皆於中現,頂上肉髻如砵頭摩花,於肉髻上有一寶瓶,盛諸光明,普現佛事,余諸身相如觀世音,等無有异。此菩薩行時,十方世界一切震動,當地動處,各有五百億寶花,一一寶花莊嚴高顯,如極樂世界。此菩薩坐時,七寶國土一時動搖,從下方金光佛刹,乃至上方光明王佛刹,於其中間,無量塵數分身無量壽佛、分身觀世音大勢至,皆悉雲集極樂國土,側塞空中,坐蓮華座,演說妙法,度苦衆生,作此觀者,名爲觀見大勢至菩薩,是爲觀大勢至色身相。
 

第十二觀:是普觀,又名自往生觀、普往生觀、普觀想。起想作心,自見生於西方極樂世界,於蓮華中結跏趺坐,作蓮華合想,作蓮華開想。蓮華開時,有五百色光來照身想,眼目開想,見佛菩薩滿虛空中,水鳥樹林及與諸佛所出音聲,皆演妙法,與十二部經合。若出定時,憶持不失。見此事已,名見無量壽佛極樂世界,是爲普觀想。
 

第十三觀:是雜想觀,又名雜觀、雜明佛菩薩觀、雜觀想。當觀於一丈六像在池水上,如先所說,無量壽佛身量無邊,非是凡夫心力所及。然彼如來宿願力故,有憶想者,必得成就。但想佛像,得無量福,况複觀佛具足身相,阿彌陀佛神通如意,於十方國變現自在,或現大身,滿虛空中,或現小身,丈六八尺,所現之形,皆真金色,圓光化佛,及寶蓮花,如上所說。觀世音菩薩及大勢至,於一切處身同。衆生但觀首相,知是觀世音,知是大勢至,此二菩薩助阿彌陀佛普化一切,是爲雜想觀。
 

第十四觀:是上輩觀,又名上品生觀、上輩生想。往生淨土者依其因,而有上、中、下三輩,三輩複分上、中、下三品,總爲九品。


上品上生:

若有衆生願生彼國者,發三種心,即便往生。即:一者至誠心;二者深心;三者回向發願心。具三心者,必生彼國。複有三種衆生,當得往生。即:一者慈心不殺,具諸戒行;二者讀誦大乘方等經典;三者修行六念,回向發願生彼佛國。具此功德,一日乃至七日,即得往生。生彼國時,此人精進勇猛故,阿彌陀如來與觀世音及大勢至,無數化佛,百千比丘聲聞大衆,無量諸天,七寶宮殿,觀世音菩薩執金剛台,與大勢至菩薩至行者前,阿彌陀佛放大光明,照行者身,與諸菩薩授手迎接。觀世音大勢至與無數菩薩贊嘆行者,勸進其心。行者見已,歡喜踴躍,自見其身乘金剛台,隨從佛後,如彈指頃,往生彼國。生彼國已,見佛色身衆相具足,見諸菩薩色相具足,光明寶林演說妙法。聞已即悟無生法忍,經須臾間,曆事諸佛,遍十方界,於諸佛前次第受記,還至本國,得無量百千陀羅尼門,是名上品上生者。


上品中生:

不必受持讀誦方等經典,善解義趣,於第一義心不驚動,深信因果,不謗大乘,以此功德,回向願求生極樂國。行此行者,命欲終時,阿彌陀佛與觀世音及大勢至無量大衆眷屬圍繞,持此金台至行者前,贊言:“法子!汝行大乘,解第一義,是故我今來迎接汝。”與千化佛一時授手。行者自見坐紫金台,合掌叉手,贊嘆諸佛,如一念頃,即生彼國七寶池中。此紫金台如大寶花,經宿即開,行者身作紫磨金色,足下亦有七寶蓮華,佛及菩薩俱放光明,照行者身,目即開明。因前宿習,普聞衆聲,純說甚深第一義諦,即下金台,禮佛合掌,贊嘆世尊。經於七日,應時即於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得不退轉,應時即能飛至十方,曆事諸佛,於諸佛所,修諸三昧,經一小劫,得無生法忍,現前受記,是名上品中生者。


上品下生:

亦信因果,不謗大乘。但發無上道心,以此功德,回向願求生極樂國。彼行者命終時,阿彌陀佛及觀世音,並大勢至,與諸眷屬,持金蓮華,化作五百化佛,來迎此人。五百化佛一時授手,贊言:“法子!汝今清淨,發無上道心,我來迎汝。”見此事時,即自見身坐金蓮花,坐已華合,隨世尊後,即得往生七寶池中,一日一夜蓮花乃開,七日之中乃得見佛。雖見佛身,於衆相好,心不明了,於三七日後,乃了了見,聞衆音聲,皆演妙法,游歷十方,供養諸佛。於諸佛前,聞甚深法,經三小劫,得百法明門,住歡喜地,是名上品下生者,是名上輩生想。


第十五觀:是中輩觀,又名中品生觀、中輩生想。

中品上生:若有衆生,受持五戒,持八戒齋,修行諸戒,不造五逆,無衆過惡,以此善根,回向願求生於西方極樂世界,行者臨命終時,阿彌陀佛與諸比丘眷屬圍繞,放金色光,至其人所,演說苦、空、無常、無我,贊嘆出家得離衆苦。行者見已,心大歡喜,自見己身坐蓮花台,長跪合掌,爲佛作禮,未舉頭頃,即得往生極樂世界,蓮花尋開。當華敷時,聞衆音聲贊嘆四諦,應時即得阿羅漢道,三明六通,具八解脫,是名中品上生者。


中品中生:若有衆生,若一日一夜持八戒齋,若一日一夜持沙彌戒,若一日一夜持具足戒,威儀無缺。以此功德,回向願求生極樂國,戒香熏修。如此行者命欲終時,見阿彌陀佛與諸眷屬,放金色光,持七寶蓮花至行者前,行者自聞空中有聲贊言:“善男子!如汝善人,隨順三世諸佛教故,我來迎汝。”行者自見坐蓮花上,蓮花即合,生於西方極樂世界,在寶池中。經於七日,蓮花乃敷,花既敷已,開目合掌,贊嘆世尊,聞法歡喜,得須陀洹。經半劫已,成阿羅漢,是名中品中生者。


中品下生:若有善男子、善女人,孝養父母,行世仁義,此人命欲終時,遇善知識,爲其廣說阿彌陀佛國土樂事,亦說法藏比丘四十八大願。聞此事已,尋即命終,譬如壯士屈伸臂頃,即生西方極樂世界。生經七日,遇觀世音及大勢至,聞法歡喜,得須陀洹,過一小劫,成阿羅漢,是名中品下生者。是名中輩生想。


第十六觀:是下輩觀,又名下品生觀、下輩生想。

下品上生:或有衆生作衆惡業,雖不誹謗方等經典,如此愚人,多造惡法,無有慚愧,命欲終時,遇善知識,爲贊大乘十二部經首題名字,以聞如是諸經名故,除却千劫極重惡業。智者複教合掌叉手,稱南無阿彌陀佛,稱佛名故,除五十億劫生死之罪。爾時,彼佛即遣化佛、化觀世音、化大勢至,至行者前,贊言:“善哉!善男子,汝稱佛名故,諸罪消滅,我來迎汝。”作是語已,行者即見化佛光明遍滿其室,見已歡喜,即便命終,乘寶蓮花隨化佛後,生寶池中。經七七日,蓮花乃敷,當花敷時,大悲觀世音菩薩及大勢至菩薩放大光明,住其人前,爲說甚深十二部經。聞已信解,發無上道心,經十小劫,具百法明門,得入初地,是名下品上生者。
 

下品中生:或有衆生,毀犯五戒、八戒及具足戒,如此愚人,偷僧只物,盜現前僧物,不淨說法,無有慚愧,以諸惡法而自莊嚴。如此罪人,以惡業故,應墮地獄,命欲終時,地獄衆火一時俱至,遇善知識,以大慈悲,即爲贊說阿彌陀佛十力威德,廣贊彼佛光明神力,亦贊戒、定、慧、解脫、解脫知見。此人聞已,除八十億劫生死之罪,地獄猛火化爲凉風,吹諸天華,華上皆有化佛菩薩迎接此人,如一念頃,即得往生七寶池中蓮花之內。經于六劫,蓮花乃敷。當華敷時,觀世音、大勢至,以梵音聲安慰彼人,爲說大乘甚深經典。聞此法已,應時即發無上道心,是名下品中生者。
 

下品下生:或有衆生作不善業五逆十惡,具諸不善,如此愚人,以惡業故,應墮惡道,經歷多劫,受苦無窮。如此愚人,臨命終時,遇善知識,種種安慰。爲說妙法,教令念佛,彼人苦逼,不遑念佛。善友告言:“汝若不能念彼佛者,應稱歸命無量壽佛。”如是至心,令聲不絕,具足十念,稱南無阿彌陀佛,稱佛名故,於念念中,除八十億劫生死之罪,命終之時,見金蓮花,猶如日輪,住其人前,如一念頃,即得往生極樂世界。於蓮花中,滿十二大劫,蓮花方開。當花敷時,觀世音、大勢至,以大悲音聲,即爲其人廣說實相除滅罪法。聞已歡喜,應時即發菩提之心,是名下品下生者,是名下輩生想。
 

此十六觀,慧遠的《觀無量壽經義疏》卷本將之大別爲二類,初七門爲觀依報,後九門觀正報。又後十觀中,初五門明佛菩薩觀,次一門明自往生觀,再次一門明佛菩薩觀,後三門明他生觀。智顗的《觀無量壽佛經疏》卷下分之爲三類,初六觀觀依果,次七觀觀正報,後三觀明三輩九品的往生。慧遠諸師皆以此十六觀爲定善觀法,善導則稱唯初十三觀爲定善,後九品爲散善;又定善之中,初七觀爲依報觀,次六觀爲正報觀。
 

本經今收錄於《高麗藏》第十一册、《磧砂藏》第十册、《龍藏》第三十六册、《卍正藏》第十七册、《大正藏》第十二册。注釋本經的著作甚多,重要的有:

□觀無量壽經義疏    二卷  隋.慧遠撰

□佛說觀無量壽佛經疏  一卷  隋.智顗說

□觀無量壽經義疏    一卷  隋.吉藏撰

□觀無量壽佛經疏    四卷  唐.善導集記

□觀無量壽佛經圖頌      一卷  明.傳燈述

□觀無量壽佛經約論      一卷   清.彭際清述

其中以唐代善導大師的《觀無量壽佛經疏》四卷,流通較廣。
 

阿彌陀經

阿彌陀》,又稱《小無量壽經》、《小經》、《一切諸佛所護念經》、《諸佛所護念經》、《四紙經》。一卷。姚秦鳩摩羅什(344-43,一說350-409)譯。師東晋龜茲國(新疆疏勒)人。我國四大譯經家之一。自幼聰敏,七歲從母入道,游學天竺,遍參名宿,博聞强記,譽滿五天竺。後歸故國,王奉爲師。前秦苻堅聞其德,派遣驍騎將軍呂光率兵迎師。途中,呂光聞苻堅敗歿,遂於河西自立爲王,羅什乃羈留凉州十六、七年。直至後秦姚興攻破呂氏,羅什始得東至長安,時爲東晋隆安五年( 40)。姚興禮爲國師,居於逍遙園,與僧睿、僧肇等從事譯經工作。
 

自後秦弘始五年( 403)四月始,羅什先後譯出《中論》、《百論》、《十二門論》、《般若經》、《法華經》、《大智度論》、《阿彌陀經》、《維摩經》、《十誦律》等經論,有系統地介紹龍樹中觀學派的學說。自佛教傳入,漢譯佛經日多,但所譯多滯文格義,不與原本相應,羅什通達多種外國語言,所譯經論內容卓拔,文體簡潔曉暢,流通極廣。羅什一生致力弘通的法門,當爲般若系的大乘經典,與龍樹、提婆系之中觀部論書的翻譯。所譯的經典,對我國佛教的發展有很大的影響:《中論》、《百論》、《十二門論》,道生傳於南方,經僧朗、僧詮、法朗,至隋吉藏而集三論宗之大成;再加上《大智度論》,而成四論學派。此外,所譯的《法華經》,肇啓天臺宗的端緒;《成實論》爲成實學派的根本要典;《阿彌陀經》及《十住毗婆沙論》爲淨土宗所依的經論;《彌勒成佛經》促成了彌勒信仰的發達;《坐禪三昧經》的譯出,帶動了“菩薩禪”的流行;《梵網經》一出,中土依之而傳大乘戒;《十誦律》則提供了研究律學的重要資料。
 

本經是淨土三經之一,內容敘述阿彌陀佛西方淨土的清淨莊嚴、諸佛真誠贊嘆衆生往生淨土、六方諸佛的印證,及持名念佛、往生不退等,使淨土信仰明確而平易。茲概述如次:

一、阿彌陀經的理想世界──極樂淨土

西方極樂世界的極樂淨土,在淨土當中,是一個非常殊勝的淨土,茲分爲四點說明:

是時空無限的世界

阿彌陀佛是無量壽命、無量光明的意思。說到無量壽,就是時間無限;說到無量光,就是空間無限。我們往生到極樂淨土裏,就和阿彌陀佛一樣,生命是不會死的,因爲是無量壽命;到了阿彌陀佛的世界裏,我們的慧命,就如光明一樣,遍滿一切,因爲是無量光明。如經雲:“彼佛光明無量,照十方國,無所障礙,是故號爲阿彌陀”“彼佛壽命及其人民無量無邊阿僧只劫,故名阿彌陀。”

是生活自在的世界

極樂世界的住是怎麽樣呢?在極樂世界裏,一切都是七寶所成,是黃金鋪地。極樂世界,說到建築,它有建築的藝術美,說到風景,它有燦爛的天然美。如經雲:“極樂國土七重欄楯、七重羅網、七重行樹,皆是四寶周匝圍繞。”“極樂國土有七寶池、八功德水,充滿其中,池底純以金沙布地,四邊階道、金銀、琉璃、玻□合成,上有樓閣,亦以金、銀、琉璃、玻□、硨磲、赤珠、瑪瑙而嚴飾之,池中蓮花大如車輪,青色青光、黃色黃光、赤色赤光、白色白光,微妙香潔。彼佛國土常作天樂,黃金爲地,晝夜六時,雨天曼陀羅華。”

是社會和樂的世界

在物質上,它永遠沒有匱乏;在人際上,都是諸上善人聚會一處,絕對沒有人我是非的現象。社會上的和樂,不必爲物質來爭執,不必爲名利起糾紛,大家都是蓮華化生,大家都是來親近阿彌陀佛,一師一道,是一個非常和樂的世界。

極樂世界的人,沒有老的現象,更沒有死亡的悲哀。

極樂世界的人,不會生病,所以不必設立醫院。

在極樂世界裏,沒有治安問題。

在極樂世界裏,彼此互相關照,互相和愛,供養他方十萬億佛。

是天下一家的世界

在娑婆世界,不論我們是富貴,是貧賤,是聰明,是愚笨,只要人人欣慕極樂世界,願生極樂淨土,稱念彌陀聖號,人人都可生到極樂世界,就算罪業深重的人,只要他具備信願行,就能帶業往生極樂世界,實在是一個天下一家的世界。
 

二、往生極樂世界的資糧

往生淨土,必須具備一定的條件,也就是所謂的“淨土三資糧”。缺此三事,則絕難到達。即:

信仰:信有阿彌陀佛、極樂淨土。

發願:發願願生彼國。

修行:以培植善根福德因緣,發菩提心爲正行;一至七日執持名號,一心不亂爲助行。

此三資糧中,複有連帶關係,先由信生願,由願生行;信若不具,則願、行皆不成立。
 

三、六方諸佛印證勸信及護念不退

經文中引述東、南、西、北、下、上六方諸佛,各于其國出廣長舌相,勸諸衆生當信是稱贊不可思議功德,一切諸佛所護念經。如:

東方:阿閦鞞佛、須彌相佛、大須彌佛、須彌光佛、妙音佛。

南方:日月燈佛、名聞光佛、大焰肩佛、須彌燈佛、無量精進佛。

西方:無量壽佛、無量相佛、無量幢佛、大光佛、大明佛、寶相佛、淨光佛。

北方:焰肩佛、最勝音佛、難沮佛、日生佛、網明佛。

下方:師子佛、名聞佛、名光佛、達摩佛、法幢佛、持法佛。

上方:梵音佛、宿王佛、香上佛、香光佛、大焰肩佛、雜色寶華嚴身佛、娑羅樹  

王佛、寶華德佛、見一切義佛。

這是證明念佛往生之教是真實不虛,幷對念佛者說示諸佛護念的現生利益。
 

四、贊佛重法

佛陀稱贊十方諸佛,十方諸佛亦稱贊佛陀在娑婆國土,五濁惡世,能成就佛果,幷爲諸衆生說此一切世間難信之法,甚爲希有難得。此由諸佛贊嘆佛陀功德,也就是顯了法的功德。

本經異譯本有二,一爲劉宋求那跋陀羅所譯的《小無量壽經》一卷,早已佚失,現僅存咒文與利益文;二爲玄奘大師所譯的《稱贊淨土佛攝受經》一卷。其中,羅什譯本,譯文簡潔流麗,流通最廣。

本經今收錄於《高麗藏》第十一册、《磧砂藏》第十册、《龍藏》第三十六册、《卍正藏》第十七册、《大正藏》第十二册。本經的注疏甚多,較重要的有:

阿彌陀經義記   一卷  隋.智顗說

阿彌陀經義述   一卷  唐.慧淨述

阿彌陀經疏    一卷  唐.窺基撰

阿彌陀經通贊疏  三卷  唐.窺基撰佛說

阿彌陀經疏       一卷  新羅.元曉述

 

 

發佈留言

這個網站採用 Akismet 服務減少垃圾留言。進一步了解 Akismet 如何處理網站訪客的留言資料